身为父母,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快乐乐、无忧无虑地成长。
然而,养育孩子,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伴随孩子的成长,家长难免会对孩子发脾气。
有时候,大人甚至没说他几句,孩子就受不了,不仅遇到挫折想要逃避,而且听不得半点批评。
有人说,这是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,内心太脆弱了,打不得、骂不得。
其实,这是因为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忽略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。
那么,如何培养一个心理阳光、健康的孩子呢?不妨尝试下面几个方法,让孩子充满阳光、健康快乐的成长。
1
孩子心理发展受家庭影响最大
孩子的心理健康,受家庭氛围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最大。
很多家长,往往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、技能特长的培养,一心想要孩子成绩优异、听话懂事,从而忽略了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。
其实,养育孩子,对其心理进行投入,这种投资才是无价的。
心理健康,是孩子未来人生道路上一笔巨大的财富。
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,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,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。
孩子的心理健康,是他成长发展的基础和根本,而家庭教育方式,是孩子成长之路上,心理是否健康的第一道关口。
在儿童的心灵中有着不为人知的奥秘,随着心灵的成长,会逐渐显现出来;
就像生殖细胞在发展中遵循某种模式一样,这种深藏的秘密也只能在不断
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。
成长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!
孩子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,心理发展亦是如此,具有阶段性特点,而且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水平也存在着差异。
1、0-3岁心理胚胎期
0-3岁这个阶段,我们称之为精神胚胎期,这是人格形成的基础时期,也是一个人身体内心各种能力发展的奠定时期。
这个时期的孩子,没有任何有意识的思维活动,他们只是通过感知觉和动作来探索环境;
依靠内在的敏感性来无意识地吸收周围环境中的信息,以此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,进而取得心理方面的进步。
然而,作为成人,因不懂孩子发展特点,这个时期孩子也无法通过语言正确进行表达。
从而忽视了很多孩子的内在需求,导致他们的大脑没有正确的东西
填充,进而致使出现了精神饥饿。
而我们成人觉得,只要给予了孩子吃喝玩乐,就照顾的足够好了,可事实并非如此。因不懂教育,还自以为是,是我们常犯的错误。
2、3-6岁个性形成时期
孩子3岁以后,他们的记忆、理解和思维能力开始发展,开始有意识地吸收环境中的信息,并表现出对成人影响的敏感。
孩子从这个阶段开始进入一个真正的“建设时期”;
因为他们现在能够从容自如地、自觉积极地应付环境了。
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继续从周围环境中吸取印象,但已不像前一个时期那样仅仅依靠感觉;
而主要是依靠手这个“能直接接触到的心理器官”,他们已能有意识地利用环境,将无意识获得的东西予以有意识地加工。
这也是为什么,3-6岁的孩子总是闲不住,喜欢动动这个、摸摸那个的原因。
他们是在有意识地用双手不停地进行各种“工作”,他们的
动作虽然具有模仿性,但却是有选择的。
他们不是靠成人的直接帮助,而是通过参加活动,为自己加入成人的世界做准备。
儿童之家为孩子提供的教具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兴趣,而一旦他们的兴趣被激发,他们就会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,乐此不疲、不厌其烦,很专注地做完一个工作,再做下一个工作。
依靠兴趣的指引,达到专注工作的程度,孩子们身上那些消极的症状就会一个个地消失;
他们变得有秩序了,被动的、喜欢捣乱的孩子变成了喜欢协助他人的人了。
2
如何培养出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
现如今的教育,父母总是给予孩子很高的期望,在教育上更是倾尽全力,逼着孩子努力向前,却唯独忘记了考虑孩子的感受。
要知道,培养出一个阳光、自信、心理健康的孩子,这才是教育最成功的地方。
想培养出一个心理阳光、内心强大的孩子,这3点要坚持下去。
1、父母情绪稳定,不乱发脾气
一个幸福的家庭,不是凭空出现的,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得来。
父亲的格局,母亲的情绪,决定着孩子的幸福感。
曾经有一句话在朋友圈流行甚广,“教育的最大死敌,就是父母的脾气”。
一分脾气七分害,贫穷不会带来教育的失败,但精神的虐待一定会制造出一个问题儿童。
爱发脾气的父母,最容易教育出叛逆、多疑敏感、内心脆弱的孩子。
什么样的环境,造就什么样的孩子。要知道,0-6岁的孩子在吸收性心智的帮助下,会全盘吸收他所接触的环境。
经常在脾气乱发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,脾气也会很暴躁、为人苛刻,心理也会出现各种问题。
2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
爱是教育的前提,也是建立规则的基础。爱孩子就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。
李跃儿老师在她的著作《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》书中,曾这样来形容爱,她说:
“爱对教育的意义就像光,始终照耀着整个教育的过程”。
《童年之秘》书中也写到:爱不是原因,而是一种结果。它就像是一个行星,接收着太阳放射出来的光芒。
任何教育活动,如果对幼儿教育有效,那必须先有爱,心中有爱心,教育才有力量。
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,就是要让家长做到把孩子视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,给他们陪伴、信任、尊重、理解、接纳和包容。
无论孩子听话还是玩皮,无论孩子带给我们荣耀还是麻烦,父母对孩子的爱要始终在那里,始终不变。
无条件的爱是真爱,真爱永远是无条件的。
3、帮助孩子建立界限感
很多孩子成年之后,成了众人眼中的“妈宝男”、“娘炮”、“巨婴”等,生理上成熟,心理上却依然觉得自己是孩子,这种心理畸形,往往是童年时期,没有建立适当的界限感。
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更不是父母的附属品,即使是你生了他养育了他,也要对孩子保持尊重,不能“越界”。
心理学家海灵格曾说,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扮演好
自己的角色,角色乱了,家庭就会隐藏危机。
适宜的界限感,会让彼此相处中感到舒适,即使久处也不厌。
人与人相处,需要界限感,尤其是父母与孩子。
孩子小的时候,父母用爱满足孩子的需求,给他安全感;当孩子长大后,父母就要适当离开,让他去体验属于自己的无限可能。
总之,孩子在精神胚胎期蕴藏着无限的潜在生命力,在其每一天的成长过程中,从家庭环境、身边环境中,借由吸收性心智,全部吸收、内化,进而形成自己的心理运作机制。
作为父母,只有掌握了科学的育儿方法,才能在孩子成长道路上,给予适当引导。
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在大学,而在0-6岁阶段。
0-6岁阶段完全不同于以后的任何阶段,这一时期是一个人
智慧的形成、心理定型的关键时期。